农业“三秋”生产的困与策
VIP专免
2023-12-08
999+
13.07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农业“三秋”生产的困与策
农业“三秋”生产是指秋收、秋种和秋管三个环节的农事活动,是调
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秋冬农业的重要抓手,因受劳动力、市
场、技术、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重视解决。
一、现实之困
1.空巢加剧,农村劳力短缺。因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年轻人与中年
人纷纷进城务工,“空巢”之势不断加剧。据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 20
岁-30 岁约占 10%,30 岁-55 岁不足 10%,55 岁以上约占 80%左右,
青壮劳力严重短缺,青黄不接,造成田地抛荒,直接影响“三秋”生产的
质效。
2.提质扩种,稳产却难增收。由于部署及时、提前安排、提质扩种,
目前农业生产总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大,产量较为稳定。以水稻为
例,市场收购价格每 100 斤维持在 120 元-128 元之间,除去生产成本
(含种子、耕田收割、肥料农药等)约 500 元,亩均收入(含人工)700
元左右。农民收入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激活种粮积极性。
3.流转不畅,改革活力不足。部分群众仍存在小农经济意识,身无致
富门路或一技之长,把土地看成“保命田”“退路田”,流转意愿不强;
流转过程不规范,多是自行流转、口头协议,报批备案少,自由性和随意
性大,引起的矛盾纠纷难以调处;已流转的部分土地零星分散,不便成片
实行机械化耕种,规模经营比重偏低。
4.管理粗放,农技推广乏力。
农药、化肥等多种因素造成土壤肥力普遍不足,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有
限,违规焚烧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加之思维守
旧,多半凭传统经验进行种植培管,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方法;农业技术
人员力量薄弱,指导不够,配套服务难以跟上;农用机械一次性投入较
大,一般散户难以承受,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如耕种一体机、水肥一体化
技术等无法有效推广。
二、应对之策
1.培养新型农民,补足劳力之“缺”。一是定向委托“培”。依托涉
农部门、地方政府、涉农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技能提升工
程”“智慧农民信息化工程”等,着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
人才,并明确服务期限,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后继者”。二是创新
制度“管”。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配套建立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一批
学习标兵和技术能手,引导并发动现有农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力争
掌握 1-2 门栽培技术。三是搭建平台“引”。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完善电商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支持引导农村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创
业,着力依托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传播新信息、使用新技术、形成新模
式,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2.深化“三变”改革,落实政策之“惠”。一是推动土地流转规模
化。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
等社会保障制度,组织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更多农民自愿流转土
地,在获取租金收入的同时,增加其他收入。二是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
引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完善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
度,有效化解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三是培育经营主体多元
摘要:
展开>>
收起<<
农业“三秋”生产的困与策农业“三秋”生产是指秋收、秋种和秋管三个环节的农事活动,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秋冬农业的重要抓手,因受劳动力、市场、技术、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重视解决。一、现实之困1.空巢加剧,农村劳力短缺。因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年轻人与中年人纷纷进城务工,“空巢”之势不断加剧。据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20岁-30岁约占10%,30岁-55岁不足10%,55岁以上约占80%左右,青壮劳力严重短缺,青黄不接,造成田地抛荒,直接影响“三秋”生产的质效。2.提质扩种,稳产却难增收。由于部署及时、提前安排、提质扩种,目前农业生产总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