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主题研讨材料汇编(4篇)
VIP专免
2023-12-03
999+
27.34KB
3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舆情管理主题研讨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
2.
3.
4.
回应网络舆情要主动、高效、互动
与事件处理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对舆情的处理过程以及
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舆情的方式和效率。在当下,相关职能
管理部门应对舆情的思维必须跟上时代,实行“主动、高
效、互动”的工作模式。
第一,职能管理部门应主动关注、回应网络舆情。一
些部门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很少主动关注网络舆情,这
不符合网络时代行政管理要求。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
(以下简称《舆情通知》)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
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
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避免反应迟缓、被
动应对现象。”当下,网络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二生活空
间,也是群众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与
时俱进,在信件成为低效沟通方式的时代,职能管理部门
应当主动在微博、AAA 等用户众多的平台开设官方账号,设
立网上政府,方便群众留言和反映问题。同时,各职能管
理部门还应结合工作内容,利用网络技术主动发现舆情。
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监测舆情机制,起到主动发现
提前处置的效果。例如,深##paidbegin##圳市盐田区政府
强化日常网上舆情监测,结合重大节点、重大事件、重大
工 作 及 市 、 区舆 论 热 点 , 设置 关 键 词 , 开展 网 上 巡 查 ,
2021 年共编印《舆情早报》300 余份、重要舆情信息专报
50 余份。
第二,职能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提高舆情应对的效率。
网络空间的任何事情,都要快字当头,如果相关部门不及
时回应,容易引发各种猜想和小道消息,在网络放大效应
的加持下,零星舆情随时可能演变成舆论危机。谣言止于
信息公开,防止突发舆情发酵成“谣言满天飞”的最好方
式就是及时回应、发布权威信息。事实上,我国已经设立
了及时应对舆情的制度。《舆情通知》的“三、提高政务
舆情回应实效”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 24 小时内
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48 小时内予以回应,
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一般而言,
在舆情发生之后 24 小时或48 小时内回应,足以防止舆情转
变为谣言,更可防范线上舆情升级为线下群体事件。遗憾
的是,一些职能管理部门习惯于层层报批,在出现舆情时
互相推诿,担心“谁回应谁担责”,不敢担负管理职责,
导致“一步慢步步慢”。然而,舆情所指就是责任所在,
《舆情通知》早已明确了责任主体——“对涉及地方的政
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进行回应,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当然,及时
回应舆情不等于全面、最终答复,如果事件复杂,相关部
门很难短时间内查清所有问题,但也应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尽可能让公众及早知情,因为及时回应比最终处理更
摘要:
展开>>
收起<<
舆情管理主题研讨材料汇编(4篇)目录1.2.3.4.回应网络舆情要主动、高效、互动与事件处理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对舆情的处理过程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舆情的方式和效率。在当下,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对舆情的思维必须跟上时代,实行“主动、高效、互动”的工作模式。第一,职能管理部门应主动关注、回应网络舆情。一些部门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很少主动关注网络舆情,这不符合网络时代行政管理要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舆情通知》)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避免反应迟缓、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