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
VIP专免
2024-06-07
999+
19.43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专题党课: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坚持
守正创新,并围绕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把“必须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加以阐释。
全面梳理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好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具有
重要意义。下面,我以《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
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坚持守正创新的生成逻辑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是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昭示着我们过去能够成功、未来
继续成功的秘诀,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
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这一过程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
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但这个“否定”又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
辩证的否定,“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也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之中把握事物,既要看到事物肯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条
件、基础以及趋势和方向;也要看到事物否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根
据新的需要和新的条件实现创造,促进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跃升。所以,符合事物发展规
律、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既有对旧事物积极因素的保留,又抛弃了旧事物中丧失了必
然性的消极的因素,增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这其中,对旧事物积极因素的保留,
即是“守正”的内在要求,而根据新的需要和新的条件实现创造,则是“创新”的最终目
的。“守正”与“创新”合起来,反映的就是唯物辩证法在尊重既有实践基础和客观内在
规律的同时,敢于否定过时的、消极的、陈旧的东西,经过对旧事物的辩证的否定生成新
事物,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
(二)历史逻辑: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与
坚持守正创新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旧中国四分五裂、被动挨打、积贫积
弱的局面,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实
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三座大山,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
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人民政权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社会状
况,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并在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下,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
主义建设,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了“我们不但善
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面对“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疑问,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总结新中国
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结合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明确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破除思想束缚,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
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
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激荡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
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
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见,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长期
奋斗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取得胜利的重
要法宝。
(三)文化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是中
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秉承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
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在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很早就有守正创新的意识和主张。其中,“守正”即为
恪守正道。荀子专门作《正论》,认为“凡议必先立隆正”。“创”与“新”皆蕴含初始
之意,古人在经书史籍中经常使用“维新”“革新”“纳新”等来表达通变思想。《诗
经》中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意即“更新”“革新”,含有“创
新”意味。“守正”作为合成词使用,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史记》中云:“循法守正
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其后,诸如东汉班固《汉书》中“君子独处守正”、
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在位明察守正”、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守正
为心”等,历代文献屡有“守正”记载,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遵循行事准则和道德
伦理的传统。“创新”较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魏书》中的“革弊创新”,主要指制度方面
的改革和创立。到了唐代,“创新”一词频繁出现,《南史》引载“理应创新”;《北
史》则多次沿用“革弊创新”和“创新改旧”。这些话语里隐含着正确对待创新与改旧的
道理,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创新观。世代相承的守正创新意识和主张,推动了中华民族丰富
的守正创新实践,进而迸发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奋进的强大力量。习
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守正创新的思想观点。他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
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他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
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守正创新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
守正创新全新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
(四)现实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
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我国发展具备了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生机,这是积极条件和前进
的基础;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
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
不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
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沿着
正确的方向前进,绝不能在战略问题、根本问题上出现偏差,又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
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
面的能力,努力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准确把
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守正创新”。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蕴含着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一)“守正”要求牢牢坚持“三个不动摇”。习近平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
真理”。守正创新中的“正”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
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对于我们当前从事的伟大事业而言,“守正”就是党的二
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中
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
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
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
摘要:
展开>>
收起<<
专题党课: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并围绕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加以阐释。全面梳理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好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以《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坚持守正创新的生成逻辑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守正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