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范文
VIP专免
2024-06-04
999+
21.5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
一篇材料,对问题的分析、阐述是否深透,是体现文章水平的核心指标,
考验的是真功夫。因此,下笔要像神箭手一样,不仅要找准靶心,真正抓住问
题的核心;更要一箭穿心,拿出实实在在的“干货”内容。不能像拍劣质电影
那样,“戏不够,烟来凑”,用华丽的辞藻掩盖干货的缺失,隔靴搔痒,避实
就虚,绕来绕去就是挠不到痒点、击不到痛点,这样文章就会平淡、乏力。这
是我们起草材料要避免的。o
如何把问题讲深刻?这里和大家分享五种方法。o
一、“变化角度”出新语oo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机、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来研究,并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都是连续吃败仗,如果说“屡战屡
败”,暗含的是将帅无能,要么是时运不济,可能要军法从事;但换个角度,
说“屡败屡战”,却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不服输的精神,没准还会“龙颜
大悦”。o
同样,对一个事物,如果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往往会得到既符合当前实际、
又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新的角度,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深度,是一
种独到的眼光。就好像三国里的赤壁之战,曹操一路兵败,却一路大笑,别人
只看到了眼前的“败”,他却看到了背后东山再起的机会,还能“胜”。o
「案例 1」一次起草单位年终总结大会讲话,第二板块是讲来年的工作重
点。无非就是手段研发、手段运用、信息保障“三大业务”,官方的标准提法,
就是大力发展手段、创新手段运用、做强信息保障,几乎成了套路,都听麻木
了。旧话怎么出新?就要变化角度。三个观点:o
一要力求“你无我有”,解决好“地位支撑”问题。大意:能力要靠手段
来支撑,必须积极研发新手段、新技术,大力加强手段建设,抢占新的技术制
高点(有了手段才有能力)。o
二要做到“你有我用”,解决好“地位巩固”问题。大意:有了手段只是
第一步,要积极创新手段运用模式,充分发挥手段效能,将手段转化为实际能
力(用好手段才有地位)。o
三要坚持“你用我强”,解决好“发展后劲”问题。大意:要以用户需求
为导向,扎实把信息保障做强做优,这是我们的“终端放电”环节,也是地位
与作为的终极体现(赢得客户才有发展)。o
角度一变天地宽。之前都是“老三句”(大力发展手段、创新手段运用、
做强信息保障),是内部语境下的自说自话,我们要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
变了角度,跳出来了,到一个赛道上,有“假想敌”,这个语境下,业务究竟
如何开展,就是三个着力点,“你无我有、你有我用、你用我强”,三个台阶
“能力支撑”“地位巩固”“发展后劲”,就让人有了一种紧迫、顿悟之感。o
二、“跳出五行”出境界o
道教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视野宽了,才能超脱。我们
写公文,也要跳出“五行三界”,要有时代眼光,要有战略视角,要有全局观
点,在大局之中、长远之上来研究和看待问题,这样出手的东西才会有境界、
上层次。否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o
「案例 2」曾经阅研过一篇专业研究报告,巅峰之作,对苏东剧变十年的
回顾与反思,当时就被深深折服了,至今读来仍震撼不已。三个维度,摘要如
下:o
① 报告从战略高度提出: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执政党出了问题;苏东共
产党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坚定的政权意识,关键时刻自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执政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史发展的转折
关头,领导人物的个人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等等。这些构成了具有
战略高度的一系列重要观点。o
② 报告从思维广度提出:苏东剧变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还是
一个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20 世纪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折性变化与苏东社会主义
的兴衰密切相关,苏东剧变对 20 世纪末乃至 21世纪初期的国际战略格局都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o
③ 报告从历史深度提出:运用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对苏东剧变进行再认
识。苏东剧变后 10年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再回头看时,对苏东剧变的历史看得
更清楚;苏共 70 年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
100 年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苏东国家一度解决了“战争与革命”的问题,但
在“和平与发展”的竞争中遭到失败。这就是不仅要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苏共
的垮台,也要从千年大国兴衰的一般性历史规律,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现象。o
战略高度、思维广度,历史深度,三个维度,纵论古今,形成了大纵深、
大跨越、大联动,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恢宏气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
鉴。o
三、“钻打深井”出甘泉o
研究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山重水复”之中,见到“柳暗花
明”。有些材料平淡无奇、似曾相识、食之无味,可能不是文字不好、句子不
美,往往可能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没有抓住最“本
质”的东西。缺乏应有的敏锐和洞察,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有真知灼见。o
要钻小口、打深井,抓住本质,华为人讲“力出一孔”,向着同一个垛口
持续地、不间断地发力,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东西挖掘出来,上升为一种
新的、深刻的、理性的东西,让人脑洞大开、瞬间顿悟,“人人都知道,就是
没想到”“个个心中有,就是笔下无”。o
「案例 3」一篇研究外军信息化建设的报告,在谈及外军对信息化建设探
索时走过的弯路时,阐述如下:o
摘要:
展开>>
收起<<
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一篇材料,对问题的分析、阐述是否深透,是体现文章水平的核心指标,考验的是真功夫。因此,下笔要像神箭手一样,不仅要找准靶心,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更要一箭穿心,拿出实实在在的“干货”内容。不能像拍劣质电影那样,“戏不够,烟来凑”,用华丽的辞藻掩盖干货的缺失,隔靴搔痒,避实就虚,绕来绕去就是挠不到痒点、击不到痛点,这样文章就会平淡、乏力。这是我们起草材料要避免的。 如何把问题讲深刻?这里和大家分享五种方法。 一、“变化角度”出新语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机、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并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都是连续吃败仗,如果说“屡战屡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