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4篇
VIP专免
2024-05-21
999+
185.38KB
1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20 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在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
塘的的小山村,一个有为青年正在忘我的阅读、翻译外文
书籍。母亲为他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他剥好粽子,看
也不看,一边读书,一边吃粽子,直接就把墨汁当成了红
糖,吃得满嘴是墨。全然不顾之余,依旧沉浸在书中,不
住地称赞:甜、甜、甜。这个年轻人就是陈望道。由他翻
译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过陈望道先生,你为什么要去翻译
《共产党宣言》?他不加思考地回答,因为我信仰马克思
主义。
是的,在追求信仰的路上,只有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才
能逐渐品位出真理的味道。
1891 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一个殷实且开明的农家。成长
在国家没落、民族衰微的年代,陈望道从小就立下救国之
志。
1915 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远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
学,陈望道第一次读到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他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参加了留学生举办的各种
政治活动。四年之后,陈望道回国,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聘为语文教员。此时的中国大地,正激荡着“五四”的浪
潮。陈望道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之中,与众多爱国师生
一道,探索民族救亡之道。
1920 年2月的一天,陈望道收到好友邵力子从上海寄来的
一封信,上海《星期评论》正寻找一位既了解马克思主义
又精通外语,并且文笔好的人来翻译《共产党宣言》。邵
力子推荐了陈望道,此时的《共产党宣言》已诞生七十多
年。因为翻译难度大,一直没有中文全译本。
1920 年3月,29 岁的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英译本
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在老家的一件柴房里,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4月下旬,陈望
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同年8月,第
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成
立前后,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为党的著作和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920 年8月,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在上海成
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共产党员宣言翻译出来之后,很快就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的
必读书目,在它的理论力量的感召和教育之下,很多有志
之士、青年学子,通过《共产党宣言》,理解了共产主义、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历史必将铭记陈望道在家乡的柴房中,奋笔疾书的身影,
而这位“播火者”给一片漆黑的中国大地点燃了光亮。尝
过了“真理的味道”,陈望道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马克
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今年的 6月11 日,在中国共产党带
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之际,
“陈望道雕塑”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前
广场揭幕。他身着长衫,一手拿书,另一只手情不自禁地
抬起,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共产主义世界里,永远
伫立在《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诞生的地方。
《共产党宣言》问世170 多年来,这部闪耀着思想光芒的
著作,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刻改变了
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激励者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
忘初心、持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坚定前行。
铁血将军杨靖宇
摘要:
展开>>
收起<<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920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在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的小山村,一个有为青年正在忘我的阅读、翻译外文书籍。母亲为他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他剥好粽子,看也不看,一边读书,一边吃粽子,直接就把墨汁当成了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全然不顾之余,依旧沉浸在书中,不住地称赞:甜、甜、甜。这个年轻人就是陈望道。由他翻译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过陈望道先生,你为什么要去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不加思考地回答,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的,在追求信仰的路上,只有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才能逐渐品位出真理的味道。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一个殷实且开明的农家。成长在国家没落、...